没什么感觉≠没病
没感觉不代表没病啊!
如果站在整体的角度看待健康,真正“无症可辨”的情况并不多见。
现在讲亚健康、“治未病”是一种时尚,很多人都很“重视”。我们经常会发现这么一种现象,有些人体检后发现某些指标异常,比如血脂偏高、血压偏高、血糖偏高或脂肪肝等,尽管病人没什么自觉症状,但往往自己对号入座,扣上“亚健康”的帽子,然后找医生要求“调理调理”。
在中国,大多数人认为中药副作用少,调理是中医的优势,所以,这种情况下,人们通常会选择中医(这似乎已经成为现代体检中心的常规服务项目)。许多中医师也认为这是发挥中医优势的大好时机,因而各种各样的“保健品”也应运而生。
现在临床上最常见到的一幕是中医师面对着一大沓的体检报告和“没有症状”的“病人”,想到的就是“无症可辨”。既然辨不出来怎么办呢?那就只能参照现代的“研究成果”,根据那些或高或低的指标,参考现代临床研究报道的结论从肾虚、血虚、气虚或痰阻的角度,进行治疗。因为病人本身没有症状,所以治疗的效果如何也就没有人关心了,反正吃点中药“调理调理”,肯定有“好处”,医生也是乐观其成,中医整体观念早就抛到了九霄云外。这样一来,不仅真正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,反而影响了中医的声誉。
真的“无症可辨”吗?
如果注意一下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、气候条件、饮食习惯等,感觉就大不相同了。例如病人生活在南方,居住环境比较潮湿,气候比较热,平索喜欢荤食、高粱厚味及饮酒等,这些因素提示机体容易产生湿热或痰证,再加上有的人休型比较肥胖易困倦等等,有了这些信息,辨证的结论就明确了。可见,真正的“无症可辨”是极其少见的。相反的,如果我们把这些因素都忽略不计,单凭病人目前所讲的没有症状,辨证必然产生偏差。
一位朋友是生意场上的人,那年他39岁,事业如日中天,生活条件相当优裕。有一天他突然找我,说“近段时间来老是感到很疲惫,提不起精神。”自己觉得“体虚”,于是想方设法进补,冬虫夏草、人参、燕窝应有尽有,总不见效,只好求助于当地医生。医生听说“体虚”,就给他开了白蛋白和氨基酸点滴,没有见效;另一位医生说这是“肾虚”,就给他开了六味地黄丸,结果“病情”越来越重,甚至感到心悸、胸闷、气感,有几次差点透不过气。
我问他:“你觉得「体虚」,有什么感觉?”他说”最近一段时间工作比较忙,应酬也多,经常觉得力不从心,只有当跑跑步出一身汗后感觉轻松一些。“我给他诊完脉后开玩笑地对他说。你的血都快粘成一团了,还敢吃补药!”
他很惊讶地说:“你很厉害,一摸脉就知道!今天上午抽血检査时,护士也说「你的血太浓了,快抽不出来了」。可是补药大多也是医生开的!”边上的学生问我:“老师,神疲乏力不是气虚的表现吗?您怎么判断他不是虚证?”我告诉他,“动则耗气”这个道理一般都能理解,气虚的人可能经常感到疲倦乏力,但往往活动后加剧,而活动后减轻则说明不是真正的气虚证。更何况40岁的男性,正值身体强壮的时候。再者说来,这个年龄段的人虚证相对少,或者说这个年龄“肾虚”的概率比较低。
所以,作为一个医生,综合分析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,当然,诊断过程除了考虑“阳性症状”之外,还要注意“阴性症状”。例如,“年龄40岁”并不是一个“症状”,但是它对辨证有参考意义。
节选《身在中医—走进中医的世界》
========== END ==========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h05547nz2mz&width=670&height=376.875&auto=0
温馨提示: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,仅供大家参考学习,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。如有需要,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
⊙版权声明:文章源于网络,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人先天皆有不足,唯有后天多爱自己!
祈愿:天下和顺,日月清明;风雨以时,灾厉不起;国丰民安,兵戈无用;崇德兴仁,务修礼让;国无盗贼,无有怨枉;强不凌弱,各得其所;人无病厄,富贵康宁;长寿好德,善始善终.